孝心所至:緹縈救父與漢文帝廢除肉刑

具有純淨孝心的孩子對家庭來說,是莫大的福分。中國有句古話:「百行德為首,百善孝為先」。而對於整個社會來說,其體現出的能量在某種環境下,甚至會改變社會的風氣,讓所有人都會受益。緹縈救父就是典型的例子。

緹縈救父

西漢初期,有一位名醫叫淳于意,他的醫術很高明。但淳于意有個怪癖,凡是碰上無法醫治的病人,他就會拒絕下藥。因此他得罪了一個權貴,遭誣告,而被判了肉刑,押送到京城長安去執行。

臨行時,淳于意對五個女兒長嘆道:「生女不生男,遇到急難,卻沒有一個有用的。」聽了父親的話後,15歲的小女兒緹縈決定隨父進京。

一路上父女倆風餐露宿,嘗盡人間辛酸,好不容易到了長安。為了營救父親,緹縈斗膽上書漢文帝為父求情:「父親已經上了年紀,禁不起肉刑的痛苦。民女願入宮為婢,為父親贖罪,希望皇上開恩。」

仁慈感人的漢文帝

當時的皇帝是漢文帝劉恆,本身就是大孝子,在劉向編輯的《孝子傳》中被列為親嘗湯藥的主角,說他雖然是皇帝,在他的母親病重時他親自給母親餵藥。

母親病重時,漢文帝親自給母親餵藥(網絡圖片)
母親病重時,漢文帝親自給母親餵藥(網絡圖片)

看了緹縈的上書後,漢文帝將心比心,深深被緹縈的一片孝心所打動。而且漢文帝也是一位對百姓非常仁慈的皇帝,於是他當時就赦免了淳于意的罪,回宮後又昭告天下——廢除刺面、割鼻、斷足等「肉刑」。

漢文帝下詔說:「《詩經》上說,平易近人的君子,才是百姓的父母。現在人有了過錯,還沒教化就加給刑罰,即使有人想改過從善也沒有機會了。我非常憐憫他們。施用刑罰以割斷犯人的肢體,傷犯人的肌膚,致身體殘廢,是多麼殘忍而不道德呀,這樣做,難道合乎天下父母心嗎?應該廢除肉刑。」

漢文帝還廢除了連坐法。他說:「法令是用來制止暴行,引導人們向善的工具。既然犯罪的人已經治罪,就不應該株連他們無罪的親人。」

因為漢文帝的仁慈,許多官吏也能夠體恤百姓、斷獄從輕。而老百姓也效仿漢文帝的孝行,一時全國上下都以孝順父母為榮。

整個國家在文帝的治理下,政治清明,一派欣欣向榮,百姓豐衣足食。漢景帝繼位後,一切皆承襲文帝的制度。漢朝歷經兩位皇帝的仁政、充分的休養生息後,成為當時最富強的國家,開創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結語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推行仁政者,用德行來教化民眾,使整個社會人心向善,往往可以開創出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相反,不倡導善良寬容美德,過度使用暴力手段,這樣的暴政統治使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最終擺脫不了短命和解體的命運。

原因何在呢?儒釋道三家都認為,天道是公平無私的,護佑善良、懲惡揚善是永恆不變的天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