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大義得福報,知府母親開倉賑災

中國傳統文化講人命關天,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行善積福,善惡有報。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真正實行起來,就不容易了。
為什麼?因為人中形成許多自我自私的因素,在障礙著。尤其在關鍵時刻,真能放下自我私利去做到,這就不是簡單的事情了。清朝乾隆時期知府顏靜甫的母親顏太夫人就具有這樣的令人欽佩的美德。

打破官場規則而救人

清朝乾隆某年5月,山東平度州境內發大水,淹沒房屋無數,逃難進城的多達幾萬人。而且,水勢越來越凶猛,縣城幾乎一片汪洋,難民們沒有吃的,哭號聲震天動地。不巧的是,平度知府顏靜甫出公差去了山西,手下的官吏們面對災情,不知如何是好。

知府顏靜甫的母親顏太夫人聽說了,馬上下令打開常平倉(註:當時官府為利民生產建立的糧倉),救濟災民。但是,府中的師爺說:「這必須申請報批,等朝廷批示下來後才能實行。而且知府大人不在衙門,誰敢擅作主張?」

顏太夫人聽後,生氣地說:「常平倉本來就是為緊急情況準備的,如果一定要等批示才實行,災民不都餓死了嗎?我家頗殷實,如果上司追究責任,我家傾家蕩產還賠得起。如果我兒子不同意,我老婆子一人擔當責任,不關你們的事!」

她立即邀請下屬各部官吏前來,親自出面說明。官員們都不敢做聲,有人勸道:「萬萬不可!這是大事,必須立即詳細奏明皇上,待皇上批准後才能辦理。否則擅自開倉放糧,可是個重大的罪名,必將受到嚴厲懲處呢!希望太夫人三思。」顏太夫人怒道:「你們不用怕被連累,果真有事,我會叫我兒子獨自擔當責任。你們只要替我老婆子糾察監督就可以了。」官員們不得已,只好遵命而行,一時災民歡聲雷動,都慶幸重獲生機。

城中的富紳被顏太夫人的德性所感動,也紛紛捐獻米穀,以彌補官糧的不足。7天後洪水才退去,官糧此時都發完了。

知府顏靜甫得到消息,急忙趕回。到衙門後,府中師爺等人報告了開倉放糧的事。顏靜甫笑道:「我母親辦得很得當!你們趕緊為我起草報告,據實稟告上司。我這就派專人回鄉變賣家產以便賠補,你們不用擔責任。」

乾隆帝的褒獎

省城巡撫得到報告後大驚失色,連忙上奏彈劾顏靜甫擅動倉米。誰知乾隆帝讀了奏章後,卻大大地表揚了顏靜甫,批示道:「如此賢母良吏,你不保舉,反而彈劾嗎?」接著又降旨宣布賑災的官糧為正項開銷,不用賠補。

乾隆皇帝像(清朝,公有領域)

到乾隆帝東巡時,顏靜甫已經調任濟南知府。乾隆帝召見時還仔細詢問之前顏太夫人開倉放糧的事,特賜顏太夫人牌匾,以示褒獎。後來顏靜甫一直為官清廉,屢次得到乾隆帝提拔,官至貴州巡撫;他兒子做到直隸總督;他孫子做到福建總督;其餘子孫也都在京城或外地任職。

中國傳統文化講人命關天,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所以,顏太夫人出於良知與善念,以百姓的生命為第一,敢於打破官場規則,挽救了眾多百姓的生命,從而積了厚厚的大德,自己和子孫後代都得了福報。(據清代汪道鼎《坐花志果果報錄》)◇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