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養生之道

中醫養生學中,自古就有:四季對應五臟之道,所以一年中應該根據不同的季節來養護人體的主要器官。春天養肝,夏天養心,長夏養脾,秋天養肺,冬天養腎。

春季養生

春季,對應於人體則為肝,所以春季是人體肝氣最暢旺的時候。《黃帝內經‧素問》寫道「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春長者少。」

以五行來講,春天的氣通到肝臟,而肝臟所表現出來的情是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中的怒,所以在春天肝氣會較旺,只要稍受刺激就比較容易動怒,因此古老養生學認為,春季是調養肝臟的好時機。保持肝臟健康,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所以在生氣時,氣不要壓抑而是要調達;凡事想開點,讓自己心態保持祥和,平靜。

春季的氣候是剛從寒冬轉暖,所以還夾有乍暖還寒、忽冷忽熱的情況,故俗稱「春天後母臉」。在這氣候多變的季節裡,預防風寒的保暖就特別重要。

春天的氣跟同時期的植物一樣百芽待發,氣會走到我們身體的表面,為了讓氣血能舒展順暢,衣服穿著不要太緊繃儘量寬鬆,以減少對身體的壓迫。此季節的代謝也比較強,所以在飲食方面,可以吃一些稍微辛的、比較乾溫、清淡的食物,通常春季比較少用補養藥膳,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即可。

夏季養生

夏季,是養心的季節。此時心陽旺盛,隨著夏日氣溫升高後,人易煩躁不安。夏季的陽氣就比較旺了,此時氣候漸熱,很容易流汗,「汗為心之液」,發汗過度,心氣就容易消耗。夏天晝長夜短、陽盛陰虛,白天屬陽、晚上屬陰,所以可以稍微晚一點睡,但是年紀大的人宜十一點前就寢,年輕人則不要超過十二點半。

要順應節氣的這種變化,保養心臟,做好「精神養生」。夏季宜多做安靜的事情,如繪畫、書法、聽音樂、下棋等,保持精神安靜、心情舒暢,怡養心神, 切勿發怒,否則,損傷心臟,到秋天容易發生瘧疾,冬天再次發生疾病。

若因工作關係必須直接在陽光下曝曬的話,要注意水分的補充。通常民間最常喝涼茶、苦茶、冬瓜茶、薏仁湯、綠豆湯、蓮藕湯等,而炎夏吃西瓜最好,它有利尿之效。有一種說法「半夜吃西瓜會拉肚子」,主要是西瓜性寒涼利尿,而晚上屬陰,陰上加寒很容易腹瀉,熱性體質的人就不怕這一點。一般而言,孩童和老者儘量不要在晚上吃西瓜,可善用中午或早上陽氣比較重的這段時間吃。

自古以來,中醫夏季保養有「夏治冬病」的說法。例如,如果某人在冬天好發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肺氣腫或者在冬天容易拉肚子,那麼他很適合在夏天的三伏天(初伏在夏至後第三個庚日,中伏在第四個庚日,末伏在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做灸療。就是善用三伏天氣熱,體內陽氣最旺,毛孔最開張時,選用一些助陽開竅、袪濕化痰的中藥做成灸餅,敷貼在背部一些重要的穴位,使藥物由體表到經絡、臟腑,直接作用到宿痰潛伏之處,將之驅除以達夏治冬病的目的。

秋季養生

秋季,是養肺的季節。肺氣在秋季最旺盛。這時,肺的制約和收斂功效強盛。《黃帝內經‧素問》指出:「秋涼冬寒,陽氣漸衰。」

秋天的氣與我們的肺臟是相通的,秋屬金,通於肺,開竅在鼻,液通於涕,肝之液在眼淚,心之液在汗,肺之液在涕,秋天的氣候是由熱轉涼,俗稱「秋老虎」。就是夏天的炎熱尚未清除,而又間雜東北季風帶來的寒濕,尤其在白露的節氣,雨水較少氣候較乾燥,寒熱的變化大,所以這時候容易傷風感冒,也容易引發舊疾,因此秋季的保養很重要。

秋天比較內斂,儘量不要吃辛辣的東西,但可吃一些帶酸的東西如:烏梅、檸檬或中藥的五味子等較收歛的食物。而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也都不錯,甘蔗汁是秋天很好的保養品,如果體質怕涼的人可以把它溫一下,在台灣有很多用火烤的甘蔗,秋天吃是很好的。也可以吃一些百合粥(百合熬稀飯)或牛奶杏仁。身体虛弱和肺機能較差者,可以煮稀飯放一些黑棗,這在中醫稱之為「培土生金」,黑棗是顧脾胃的,但對肺部也有很大的幫助。「培土生金法」就是善用消化系統來增強呼吸系統,呼吸系統強的話,免疫系統就會改善。

秋收意味著內斂,如果您秋天還一天到晚想事情,那您的肺就不夠調和了,身體就會變得不好,所以,提醒您,要開始收斂思緒,控制心情,遇事不急不躁,平靜自然,使肺氣保持通利調暢。

冬季養生

冬季,是養腎的季節。自然界的動植物,特別是穀物類植物,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不同。人體應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也同樣處於「封藏」時期,收藏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五臟。此時服用補品補藥,可以使營養物質易於吸收蘊蓄,進而發揮更好的作用。因此,民間有「今年冬令進補,明年三春打虎」之說。

會養心者,則會長生。明代《養生四要》中說: 一個人如果有仁德之心,胸懷寬廣大度,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能忍世間難忍之事,善心待人,即是仁者,「仁者壽」。

在冬天,應避免吃生冷的食物,可吃一些熱食,但不宜燥熱。基本原則就是能夠「保陰潛陽」,保陰潛陽的食物如:黑木耳、白木耳、芝麻等。

人們比較習慣吃一些辛辣高熱量的東西,這些熱能很容易積在我們的體內,這些熱能屬陽性,而陰陽要達到一定均衡的狀態,如果陽氣過盛的話,會把我們體內的陰氣消滅,所以會變成一種陰虛的狀態。體內的陰氣被陽氣截走了,人體內會釋放出一種涼的滋潤的津液來抵銷它,那無形中我們體內的陰液就不足,而造成「陰虛火旺」。陰虛火旺在冬天沒事,但到了春天就發了,所以冬天沒保養,春天就容易得到一種溫熱病。

冬季養生基本的原則是《黃帝內經》中的一句格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站內相關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