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復始,萬像更新。新年到來之時,由來已久的民間風俗如歷史畫卷:人們忙裡忙外的清理家居環境,貼春聯、貼年畫,做年糕,特別喜歡貼「福」字,把「福」字貼在大門上、牆壁上、窗花上;掛上有「福」字的燈籠……總而言之,就是「迎春接福」。
祈福盼福是人們的心願,可是矛盾的是,人又往往認為,那只是美好願望或祝福,缺乏實操性。因為已經很少人能明白傳統文化中祈福的內涵了。那麼,「福」來源何方?真的可祈可請嗎?在古代,有很多典故和故事,蘊含著傳統文化裡天人合一的理念與智慧。
萬福之源
「福」有著眾多的涵義,「福」代表著福氣、福分、福星、福運、福祉、幸福等等。而把「福」的眾多涵義融為一體的,卻是康熙帝。而且更精采的是,康熙帝親證上古時期流傳的「承帝事」,並據此成功請福續壽,為傳統文化增添了確切的演繹內涵。
萬福之源來自哪裡?福可能中國自有文字以來就有「福」的像形文字,但人們關注的往往是福的表現,從字的表現上是「衣祿全、一口田」的「福」。
在甲骨文中,「福」形象意義是「雙手捧酒食奉於神主之前」,意思是人應該誠心的向上天祭祀祈求,敬拜上天,從而帶來無盡的平安和喜樂,得到的是真正的福分。通俗的說,就是「天賜洪福」,而相信神是祈福請福的真正著力點。
為孝莊皇太后請福延壽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這一年是孝莊太后的六十大壽。不料大壽之前,孝莊太后突然病倒。康熙大帝8歲登基,9歲喪母,由孝莊皇太后撫養長大。看到孝莊皇太后重病纏身,太醫們束手無策,康熙救祖母心切,連夜翻閱古籍,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請福延壽之說。決定嘗試為孝莊皇太后請福延壽。
按照古籍的記載,康熙帝虔誠的沐浴齋戒三日。三日之後,康熙化孝心於筆鋒,一氣呵成了這幅傾注了對祖母摯愛的「福」字,並以「康熙御筆之寶」印璽加頂,取意「鴻運當頭、福星高照,鎮天下所有妖邪」。
然後,康熙帝徵召天下能工巧匠,把它雕刻在一塊大青石上,並背著這個「福」字碑前往祈年殿拜祭天神。為示孝心,康熙帝跪在「福」字碑上祈福。
上蒼有靈,天人合一。孝莊皇太后得到這個「福」字後,百病全消,15 年後,以75 歲高齡善終。民間俱稱這是康熙帝「請福延壽」帶來的福緣。
「天下第一福」內涵多多,乃正宗福氣
康熙帝成功為孝莊皇太后請福延壽後,民間盛傳此「福」為「天賜洪福」。此福字也被稱為是傳統文化的正宗福氣,最為民間百姓喜愛。
與一般體型富態方正形狀的「福」字大不相同,康熙帝寫的這個是瘦長「福」字。民間稱之「長瘦福」,即長壽之福。由於「福」、「壽」二字字形差異太大,自古以來還沒有哪個書法家可以把「福」「壽」二字合為一字書寫。康熙帝的「福」字,帶有書聖王羲之草書「福」的字形筆意,同時又加入王羲之草書《十二月六日帖》之「壽」字頭的寫法,多含長「壽」之意。人們稱康熙帝這一福帖是「福中有壽,福壽雙全」。
更有深意的是:康熙帝的這個「福」字中包含了「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數個漢字。右上角的筆畫像個「多」字,下邊為「田」,而左偏旁極似「子」和「才」字,右偏旁像個「壽」字,故整個「福」字又可解讀為「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巧妙的構成了福字的含義,極富藝術性,且意味深長,是古往今來、獨一無二的「五福」合一之「福」字,被譽為「天下第一福」。由於這個「福」字中的「田」部尚未封口,因此人們認為是洪福無邊、無邊之福。
據悉,此「天下第一福」的福字碑現存於北京恭王府中。
延福的借鑑意義
順治皇帝以後,規定清朝皇帝每天禮佛,晚上7點開始是禮佛時間。據說,皇帝起居的地方近處就設有個佛堂,專門用來上香禮佛。清朝在紫禁城裡設立了40多座禮佛的場所。康熙帝就在這種禮佛的作息禮制裡長大,一生清正勤敏,開創長達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國富民強,造福萬民。
康熙帝聚信神的誠心、孝心為在孝莊皇太后成功請福延壽。正如《左傳》上所說:「福,佑也」,意思是神靈保佑,逢凶化吉為福。
如今,中共病毒武漢肺炎橫行於世,變種禍害,情況危急,百姓惶恐。人海茫茫,古語曰:「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如果能明白「天下第一福」的內涵,找回心中那善良的心田,認清和退出中共,清洗無神論的荼毒,也許也能體驗到康熙帝「天下第一福」延續的福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