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博大胸懷與磊落的良臣魏徵

在中華歷史長河裡,能夠開創天下大治繁華盛世的中國皇帝中,唐太宗李世民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他知人善任,發揮群臣智慧與能力的背後,是他那令人欽佩的博大胸懷。

唐太宗曾有一個千古流芳的比喻,他把自己比作玉石金礦,把大臣比作良工巧匠。那麼在唐太宗的人才庫中最傑出的當首推敢於犯顏強諫的魏徵。唐太宗曾經這樣說:「以銅為鏡,可以整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就是我的一面鏡子。」

磊落的魏徵

魏徵,字玄成,一代名臣,唐朝巨鹿人(今河北省境內),生活於公元580年至公元643年2月11日(唐太宗貞觀十七年)。魏徵性格耿直,諒真坦率,敢於諫諍,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歷來都被人臣者推崇和仿效。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諫太宗十思疏》為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是魏徵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勸戒書。文章深喻哲理,詞鋒犀利,發人深省。唐太宗讀後大為讚歎,深為魏徵的直言精神所感動。

魏徵少時孤貧,隋末投瓦崗軍,李密失敗,隨其降唐。先為太子(建成)洗馬(太子屬官,主管經籍圖書)。在「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即位,曾嚴厲責問魏徵:「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魏徵回答:「如果李建成早聽我的,就不會有如今的下場。臣下為主盡忠,沒有過錯。春秋時期管仲輔佐齊桓公創立了霸業,但之初他還射中過公子小白的帶鉤呢。」唐太宗對他的耿直十分賞識,隨後便委以重任。魏徵歷任諫議大夫,祕書監,侍中,左光祿大夫等職,封鄭國公。

良臣Vs忠臣

魏徵和唐太宗曾有過這樣一段經典的對白:魏徵說:「臣希望只做良臣而不做忠臣。」唐太宗不解的問道:「忠臣和良臣有不同之處嗎?」魏徵回答:「古代堯和舜的臣子稷、契、皋陶,就是良臣;夏桀的臣子關龍逢,殷紂的臣子比干就是忠臣。良臣本身享有美名,君主獲得光輝的聲譽,子孫相傳,國運無窮。忠臣本身遭難被殺,君主落得個昏庸殘暴的罪名,國王家滅,只不過取得個空名罷了。這就是良臣和忠臣的區別。」唐太宗聽後大加讚賞。

唐太宗的追思和懷念

魏徵去世後,唐太宗曾感嘆地對侍臣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公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在太極宮中的凌煙閣內,存放著畫家閻立本為魏徵、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等二十四人功臣的畫像,唐太宗常常到凌煙閣內去看他的畫像。有一次,唐太宗情不自禁的做了一首詩,其追思和懷念之情溢於言表:

勁條逢霜摧美質,
台興失位夭良臣。
唯當掩泣雲台上,
空對余形無復人。

貞觀末年,唐太宗親征遼東,戰爭異常的艱苦,當班師回朝後,唐太宗曾惆悵的說:「如果魏徵還活著,我會有這一趟遼東之行嗎?」

是的,追溯歷史,回放奠定唐王朝鼎盛繁榮之基礎的長達十七年情景中的錚錚勸戒與智慧,不但唐太宗會深深的追思和懷念那段歲月,整個中華民族都會為這段載譽史冊的功德讚嘆!

站內相關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