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太宗十思疏》原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爲一體,傲物則骨肉爲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爲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爲之大道哉? (作者:魏徵)
何為「疏」?
文章體裁為“疏”,是古代人臣向君王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古稱奏,自漢以來,或稱上疏。舊屬奏議類,現在為應用文之上行公文。文章以「十思」進疏,透過古代帝王殷憂道著,功成德衰之緣故,說明思國之安者,特別是皇帝(人君),必積其德義及弘德保功的十種方法。
寫作特點賞析
該文論述的是治國安民的根本大計,而進諫的對象又是國君,難度可想而知。但文中從流水、樹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說理,就顯得親切、生動,容易爲人君所接受。
生活中的常識,要“木茂”就必須“固其根本”,要“流長”就必須“浚其泉源”。通過類比,推出要“國安”必須“德厚”,就很有論辯力量。在這個基礎上,作者進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比做“伐根”“塞源”。這樣,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觀點也鮮明地表露出來了。
對同一個問題,作者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剖析,使說理更透徹。如第一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浚源”,再從反面論述不這樣做的危害;第二段關於“殷憂”“竭誠”與“得志”“傲物”的反覆論述;第三段貫穿“十思”的本能慾望(或反應)與理性自制的對舉,都體現了這一特點。
文中把比喻融入推理,起到生動、直觀的效果。唐代的奏疏,習慣上都用駢文來寫,這篇奏疏雖然用了許多駢偶句式,卻突破了駢體的束縛,駢散語句交替運用,既有駢文的整齊華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於誦讀。排比句式,鋪排羅列,勾連而下、氣勢不凡,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註解
1. 長(zhǎng):生長。
2. 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樹根。
3. 浚(jùn):疏通,挖深。通「濬」,疏通水道。
4. 在下愚:處於地位低見識淺的人。
5. 明哲:聰明睿智(的人)。
6. 當神器之重:處於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時認爲“君權神授”,所以稱帝位爲“神器”。
7. 域中:指天地之間。
8. 休:美。這裏指政權的平和美好。
9. 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 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 殷憂:深憂。
12. 實:的確。
13. 克終者蓋寡: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蓋,表推測語氣。
14. 傲物:傲視別人。物,這裏指人。
15. 吳越爲一體:(只要彼此竭誠相待)雖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結成一家。胡,指北方;越,指南方。
16. 骨肉爲行路:親骨肉之間也會變得像陌生人一樣。骨肉,有血緣關係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無關係的人。
17. 董:督責。
18. 振:通“震”,震懾。
19. 苟免而不懷仁:(臣民)只求苟且免於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
20. 怨不在大:(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 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應寫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諱而寫作“人”。
22. 載舟覆舟:這裏比喻百姓能擁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統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23. 見可欲: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適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4. 將有所作:將要興建某建築物。作,興作,建築。
25. 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寧。
26. 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27. 則思謙沖而自牧:就想到要謙虛並加強自我修養。衝,虛。牧,約束。
28. 江海下而百川:江海處於衆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29. 盤遊:遊樂,打獵取樂。
30. 三驅:據說古代聖賢之君在打獵佈網時只攔住三面而有意網開一面,從而體現聖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種解釋爲田獵活動以一年三次爲度。
31. 敬終:謹慎地把事情做完。
32. 慮壅(yōng)蔽:擔心(言路)不通受矇蔽。壅,堵塞。
33. 想讒邪: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讒佞奸邪。讒,說人壞話,造謠中傷。邪,不正派。
34. 正身以黜(chù)惡: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黜,排斥,罷免。
35. 宏茲九德:弘揚這九種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
36. 簡:選拔。
37. 效:獻出。
38. 爭馳:爭相奔走效力
39. 松喬:赤松子和王子喬,古代傳說中的仙人。
40. 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輕易的天下就實現大治了。
41. 無爲:道家主張清靜虛無,順其自然。
要句解析
1要句: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語譯:我聽說樹木要長得高大,一定要鞏固它的根本;要水流得長遠,一定要挖深它的水源;要使國家安定,國君一定要積存道德仁義。句旨:喻安國當積德義。
2要句: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
語譯:君主擔當帝位的重任,居於天下最大的帝王之位,將使他的地位高到和天一般的高,才能永久保持著無窮的福祉。句旨:國君身處高位,宜力求美善與治世。
3要句: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語譯:歷代所有的君王,承受上天偉大的使命,統治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在艱苦的時候道義顯著,但到了成功之後德業就衰微了。有好的開始的人實在很多,但是能夠有好結果的實在很少。句旨:有始有終方能成德。
4要句: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語譯:能盡誠心待人,雖是像北胡和南越那樣疏遠的人,也能和我們合為一體;如果傲慢待人,就是骨肉至親的人,也會變成漠不相關的路人。句旨:勸唐太宗以誠待人,誠則遠來,傲則親離。
5要句: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語譯:即使用嚴刑去督導人民,用威勢來震懾他們,最後只能使人茍且免於刑罰,
卻不能使人們心存仁心;表面上雖然恭順,可是內心並不順服。
句旨:嚴刑峻法不足以服民心,為政當竭誠積德。意同「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6要句:怨不在大,可畏為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語譯:怨恨不在大,可怕的是民心的向背,人民能擁戴國君,也能推翻國君;好像水,可以載船,也可以翻船,所以應該特別慎,又好像用腐爛的繩索駕御飛奔的馬車,難道可以疏忽嗎?句旨:民心向背為國家興亡所繫,治國者當以民為本。
7要句: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
語譯:顧念自己因地位高或有危險時,就要想到謙虛來修養自己的德性;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江海居處低下而能容納百川。句旨:人君當謙沖自養,乃能包容萬方。
8要句: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語譯:選擇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選擇善言而聽從他,那麼聰明的,就能獻出他所有的計謀,勇敢的人就能獻出他所有的力氣,有仁德的人,就能廣佈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盡力表現他的忠心。句旨:知人善用,則人能盡其才。
9要句: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語譯:可以享受遊憩的快樂,可以養成赤松子王子喬那樣的長壽,彈彈琴,垂著衣裳,拱著手,不用說話,一切教化就自然能施行推展。句旨:無為而治。
賞析深究
其一
疏,是臣下向君王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以議事論理為主。臣下據事論理,或據理論事,不但要直陳己見、分析透徹,而且要為人君悅納,可見此事的不容易。
這篇諫書的主旨是勸諫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諫君須委婉,因此魏徵用「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兩個對偶句法的比喻作為開頭,再以「思」字切入主題,說明「積其德義」對於安定國家的重要。為了說理充分,作者又從反面加以強調。這樣一正一反,對比鮮明,文氣充沛。
第二段,魏徵引述歷史教訓:歷來人君治國,往往不思「德義」,危及國本,終而葬送天下。而「載舟覆舟」、「奔車朽索」兩個深切的比喻,務使太宗體悟「得民者昌,失民者亡」的道理。於是,水到渠成地展開末段正面的勸諫,進而具體陳論施政要道之內容-十思。
「十思」是「積其德義」的具體內容。而在「十思」中,魏徵規勸太宗,要做到知足知止、謙沖包容、節遊勤政、納諫黜惡,正賞明罰。強調人君僅需知人善任,多行仁政,自然就可「垂拱而治」了。此篇奏疏理切辭約,言簡意,實為諫喻之上品,論文之佳作!
其二
疏是臣下向皇帝陳述意見的文體,多數的奏疏大多是例行公文,像魏徵這篇充滿深刻的思想內容,語言精美的奏疏是不多見的。此文寫於貞觀十一年(西元六三七年),作者看到唐朝經過治理後,國強民富,百姓安居樂業,同時也漸漸開始驕傲起來,魏徵十分擔憂。因此寫這篇「諫疏」來提醒唐太宗。
魏徵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以及主張納諫、任賢、愛惜民力等等,不僅在當時理名言,即使在今天也有借鑒的價值。
作者為了使自己的主張容易被唐太宗接受,所以在寫這篇奏疏時,注意句式的整齊,行文以排比句與對偶句為主,且適度穿插了長短散句,給人以整齊的美感,又不拘於一格,讀起來抑揚頓挫、跌宕起伏,富於節奏美感。
文章一開始,作者運用排比的手法,先舉「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兩組相比喻,從而引出「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作者先設置兩個形象和哲理都很強的比喻,而後引出自己要表達的真實意圖,這種手法的應用有很強的說服力。如果作者開頭不用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簡單地講述抽象的道理,則很難吸引對方,使人理解信服。設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設得巧,而且要淺顯通俗,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樹木、泉源,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國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排喻的方法開頭後,又以三個「不」字的排比句從反面來說明問題,「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從而進一步強調其政治理念。使用的言辭尖銳,以反詰法提醒對方。並指出,所列舉的比喻和敘說是連愚人都明白的道理,何況一個英明的聖哲呢?然後作者明確地向太宗指出,做為一國之主的帝王,身負重任,就要在安樂時想到危難,儘量避免奢侈,要提倡節儉。否則就會做出像伐根而求樹茂,塞水而望流長一樣的愚蠢事。在文章結構上前呼後應,環環緊扣,充分表達作者進諫規諷的本意。
第二段從「居安思危」的反面,「縱情以傲物」所造成的危害來具體地說明中心論點。先正面指出打江山容易的原因,是因在戰時容易做到「積其德義」、「竭誠待下」。又進一步指出,如果不「居安思危」,就會出現眾叛親離、人心不服,甚至推翻皇帝的危險局面,這就說明了只有「居安思危」才能保得住國家。魏徵在此段文章中述歷史教訓,提醒唐太宗:想要鞏固政權,必須取得民心。過去的帝王「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是個普通的定律。為什麼會這樣呢?是由於他們不能居安思危,而又「縱情傲物」的緣故。結合具體分析,引用了古聖先賢「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等至理名言,要太宗謙虛謹慎和爭取民心。這樣反覆開導,可謂耐心說服,作為諫官克盡其職責,文章層層深入,進而引出具體建議「十思」。
「十思」的建議,是「積其德義」的具體內容。而在「十思」之中,每兩項可以合成一點。一、二項強調要知足自止,不要擾民。三、四項強調謙沖包容,廣徵意見。五、六項強調節遊勤政,慎始慎終。七、八項強調虛心納下,正身黜惡。九、十項強調賞罰公正。這些落實到國事上就是知人善任。「十思」角度不同,卻有主線貫穿,作者說「總此十思,弘茲九德」,則文武百官得以並用,國君就可「垂拱而治」了。不但國家得到了治理,而且做皇帝的也不必勞神苦思,代百官司職。這就與第二段所論述的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而產生的眾叛親離、人心不服,甚至可能推翻皇帝的危險局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果說第二段是恐嚇,這裡即是利誘。這樣,文章不但論點深刻,論證也很嚴密,自有很強的說服力。
文章篇幅雖然不長,但論證的方法卻靈活多樣,有正反對比,有引用,也有比喻。例如文章開頭用「木之長」、「源之遠」比喻「國之安」;以「固其根本」、「浚其泉源」比喻「積其德義」,形象具體貼切,很能說服聽者,令人深思。又如「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寥寥數語,揭示載舟之水的深邃道理,發人深省。文中的引用論證十分凸出。大量引用或化用古人的文句,例如「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出自尚書,「載舟覆舟」出於荀子,「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化用老子,「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引用易經「卑以自牧」。老子、尚書、易經都是經典著作,文章引用這些著作,無疑增強了說服力。
在修辭方面,本文採用大量的排比與對偶句來加強氣勢。文章開頭三句,及第二段的「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等等,或兩兩相對,意思相左;或文意一貫而成流水對,都顯得氣勢充沛,說理逶澈。文章最後一段幾乎是由兩組排比句組成:先是十個排比句說出「十思」,然後就用四個排比句從「智者」、「勇者」、「仁者」、「信者」的態度來說明「十思」的結果,氣勢磅礴,感染力極強。過去的帝王「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是個普遍定律。為什麼會這樣呢?是由於他們不能居安思危,而又「縱情傲物」的緣故。結合具體分析,引用了古聖先賢「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等至理名言,要太宗謙虛謹慎和爭取民心。這樣反覆開導,可謂耐心說服,作為諫官克盡其責,文章層層深入,進而引出具體建議 「十思」。
譯文
臣聽說:希望樹木長得高大,必先穩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流流得長遠,必先深治它的泉源;想要國家安定,必先累積德義。泉源不深卻希望河流流得長遠,根不穩固卻希望樹木長得高大。德義不篤厚卻要國家安定,臣雖是愚笨的人,也知道不可能,何況是明智的人呢?天子居人君的重位,領有天下的疆域,就該累積德義如天一般高,才能長保無窮的福祉。若不知居安思危,用節儉戒除奢華,德義不篤厚,情感不能克制慾望;這好比砍伐樹根希望樹木茂盛,堵塞泉源卻希望河流長遠一樣啊!
(古代)歷代所有君王,承奉上天偉大的使命,沒有不在艱苦時道德顯著,功成之後道德衰落;能有好開始的人實在很多,能保持到底的人卻很少。難道得天下容易,保有天下反而困難嗎?從前取得天下有餘力,如今保有天下卻力量不夠,為什麼呢?艱苦時,必定竭盡誠心對待屬下;得志後,就放縱情慾傲慢待人。竭誠待人即使北胡南越關係疏遠的人也將休戚與共,傲慢待人那麼骨肉至親也會成為路。即使用嚴刑來匡正,用威勢來嚇止,結果人民只知苟且免於犯罪卻不存有仁心,表面恭順而內心卻不誠服。可怕的不是民怨的大小,而是民心的向背;就好比水能承載舟船也能翻覆舟船一樣,所以應該特別謹慎;又好比用腐朽的繩索來駕糊狂奔的馬車,怎能疏忽呢?
做國君的人,如果見到嘉歡的事物,就該想到知足來警戒自己;打算有所作為,硍應想到適可而止來安定人民;擔心位高勢危,就該想到謙虛自我修養;懼怕自滿驕傲,就該想到江海居下才能容納百川;嘉歡田獵,就該想到以三次驅射為限度;憂懼鬆懈怠慢,就該想到有始有終;顧慮耳目蔽塞,就該想到虛心接納臣民的意見;擔心姦邪進讒,就該想到端正己身以斥退惡人;施恩時,就該想到不要因一時高興而胡亂獎賞;行罰時,就該想到不要因一時惱怒而亂用刑戮。綜合這十思的工夫,是用來弘揚上述眾多的德行。選拔有才的人而重用他,擇取良善的話而聽從它;那麼智者施展他的謀略,勇者竭盡他的才力,仁者傳布他的恩惠,信者獻出他的忠誠。文武百官爭頁效命,君臣之間相安無事,可以享受逸遊的樂趣,可以怡養赤松子、王子喬般的高壽,悠閒彈琴、垂著衣裳拱者雙手,不必多言硍能治化天下。何必勞苦自己的精神,代替屬下管理職務,勞碌靈敏明亮的耳目,損害清靜無為的至道呢?
相關成語
縱情傲物-任性傲慢的待人。
奔車朽索-用腐爛的繩索駕御飛奔的馬車。喻事情危險。
鳴琴垂拱-言無為而治
松喬之壽-指人享有高壽。
謙沖自牧-謙虛沖和,來修養自己的德性。
居安思危:居,處於,處在;思,想,考慮。處在安樂的環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險。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禍患。
載舟覆舟:載,承載;覆,顛覆。民衆猶如水,可以承載船,也可以傾覆船。比喻百姓能擁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統治。
擇善而從:從,追隨,引申爲學習。指採納正確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加以實行。
善始善終:做事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形容辦事認真。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平安。古時比喻統治者不做什麼,卻能使天下太平。多用來稱讚帝王無爲而治。
戒奢以儉:戒,戒除;奢,奢侈;儉,節儉。用節儉來消除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