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文化源遠流長,「龍」無所不在。通常,龍被認為是吉祥神獸之一,是掌管人間天氣降雨的神靈。《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龍文化的蹤跡
帶有龍字的地名、江河名稱就數以千計;在雕塑繪畫等藝術品甚至日常生活中,也有龍的蹤跡:正月十五要舞龍燈,五月端午要賽龍船,二月初二被稱為「龍抬頭」;十二生肖裡有屬龍的,新年名稱裡也有龍年,過龍年時大家往往會祝福:龍年吉祥;中國人結婚時要祝福「龍鳳吉祥」,對孩子則是「望子成龍」……
在各種歷史典籍中,龍的故事與傳說更比比皆是。《史記》中記載,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帶領百姓鑄成了一隻很大的銅鼎,當銅鼎在荊山腳下立起來時,有龍垂下龍鬚迎黃帝升天。黃帝騎上龍背,而群臣無法跟隨,只能抱著拉斷的龍鬚哭泣。
中國古人以龍為尊,帝王自稱「真龍天子」。但傳說中也有禍害人的惡龍,所以也不乏屠龍、鬥龍的記載,如女媧殺黑龍、大禹斬蠢龍、李冰父子伏孽龍、周處除蛟龍等等。
在中國古代各地方鄉縣誌,甚至各朝正史之中,還記載著有人親眼目睹龍的事件。這裡僅舉一例:據《晉書》記載,東晉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四月,有黑白兩條龍出現在龍山。燕王親率朝臣在距離龍二百餘步的地方觀看,回宮後隨即頒令大赦天下,將新建宮殿命名為和龍宮,並在龍山上建了一間龍翔佛寺。
龍的形象
宋人羅願為《爾雅》所作的補充《爾雅翼》中有「釋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同為宋人的書畫鑑賞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也表達了類同的觀點。
《本草綱目·翼》記載:「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牛,角似鹿,眼似蝦,耳似象,項似蛇,腹似蛇,鱗似魚,爪似鳳,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概述了龍的特點:「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
真實的墜龍事件
在近代也有類似的故事發生。1934年夏,位於中國東北的營口地區發生了神祕的墜龍事件。
據目擊者的描述,龍的長相與圖畫中的龍一模一樣。此龍墜地之後顯得相當虛弱,在地上痛苦地掙扎,眼睛睜不開,尾巴綣著。龍離開水之後,身體越來越干,開始腐爛生蛆。當時老百姓普遍認為龍是吉祥之物,大夥兒都想幫這條龍儘快回到天上去。有的人用草蓆給龍搭涼棚,有的則往龍身上澆水,避免龍身體變干,還有許多僧人道士在龍身邊作法超度。照顧龍的行動不間斷地持續著,直到連續數日暴雨過後,這隻龍突然間神祕消失了。
然而過了二十幾天,這隻龍的屍骸(僅殘存骨架與少數腐肉),出現在遼河口十公里處的蘆葦叢中,並發出強烈的臭味。這個事件發生後,引起很大的轟動,人們都熱烈地議論著。
當時,營口當地一家非常有名的報紙《盛京時報》配圖報道了此事,題目為《蛟類涸斃》。緊接著連續數日,當地報紙又發表了相關的連續報道,當時的營口水產專家判定此物為龍的一種。
東北三省的好奇者還紛紛乘火車到營口觀看龍骨,以一飽眼福。從而造成當年往返營口的火車票異常緊張,票價竟然由此上浮。
《營口市志》和《營口史話》都記載了該事件。
墜龍之目擊者
家住遼寧營口的八旬老人孫正仁,當年還是小孩,曾經到現場圍觀,親眼目睹該龍屍骸,並保留其中的五塊龍骨。2004年6月16日,他把自己珍藏的龍骨捐獻出來,希望研究人員能深入地對龍骨進行分析與研究,大陸媒體還報道了此事。
通常,龍被認為是吉祥神獸之一,是掌管人間天氣降雨的神靈。孫正仁老人認為當年看到的就是傳說的龍,而且認為此條龍可能是因為作惡而遭到了天譴。
「敬天敬神」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也是中國傳統新年的重要內容之一。過大年時,古人們會首先發願,向神保證自己要如何做好人,從而希望能得到上天的庇佑,因為古人相信善惡有報,認為善良的人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吉祥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