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後唐五代之時,兵荒馬亂,孔府又遠離朝廷,斷了恩賞。孔子第四十二代孫孔光嗣靠在當地做個泗水令,支撐門戶。
孔府有個當差原叫劉末,後來進孔府,改名叫孔末。孔末見時局動盪,就起了篡位奪權的野心,在一天夜裡把孔光嗣殺了。為斬草除根,又追到乳母張媽媽那裡,要殺孔光嗣的兒子孔仁玉。張媽媽有個兒子和孔仁玉年齡相仿,她聽說孔末追來了,就脫下孔仁玉的衣服給兒子穿上,眼睜睜地看著兒子被孔末殺害了。孔末以為萬事大吉,打道回府,奪了大印、令箭,自薦襲爵,以孔子後裔自居,做孔府的主人去了。在那個亂世年頭,孔氏族人都是敢怒不敢言,就這樣過了十多年。
這十多年裡,孔仁玉改名換姓,和張媽媽以母子相稱。19歲那年,孔仁玉赴京趕考,被選為太學生,乘機向當時的皇上唐明宗奏明孔末亂孔的真相,明宗派人查辦,判了孔末死罪,讓孔仁玉回曲阜襲爵,險些斷宗的孔子世家終於得以中興。
孔仁玉為報答張媽媽捨子救命和養育之恩,奏准皇上,認張家為「世代恩親」——張家的世世代代都是孔府世世代代的恩人。從此,孔府上下都尊稱張媽媽為「姥姥」,這「姥姥」就成了她的官稱。孔仁玉還授給張姥姥一根楷木做成的龍頭拐杖,可以用它來管教孔府衍聖公的一品夫人。張姥姥死後,「姥姥」的官稱和龍頭拐杖就由她的長房兒媳繼承,世代相傳。據生活在韓國的孔子的77代孫孔德懋女士講,她小時候還見過那一代的民國時期孔府中的「張姥姥」形象: 五十來歲,粗布褲褂,緊扎著肥大的褲腿腳,一雙小腳,挎著個竹籃子。臨走時,竹籃裡還要裝滿兩樣食物:饃饃、酒。一個安分知足的賢惠的農家婦人。
「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一直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傳統美德。這個故事不僅感人至深,還告訴我們「善有善報」是亘古不變的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