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之文化內涵淺析

漢服-中國文明的代名詞

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中國又被往往稱為「華夏」。《左傳·定公十年》有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因此,「華夏」二字的含義與漢服直接相關。在悠久的歷史長河裡,漢服演變成為華人自我認同的文化象徵。漢服不是指「漢朝服飾」,而是指中國漢族傳統服飾與禮儀。

漢服的最主要特色

漢服最主要的特色是袖寬且長,交領右衽,以繩帶扎結取代扣子。《史記》記載,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至夏、商及周,中國的衣冠制度基本上已經發展成熟,衣服漸漸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

「上衣下裳」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上衣代表天,下裳代表地,象徵著天人合一。《易經·繫辭》云:「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為了表示尊重傳統,後世的最高級別禮服一直是上衣下裳制的。

深衣的出現

春秋戰國時出現了衣裳連成一體的「深衣」。深衣寬大的衣袖呈圓弧狀,象徵著「天道圓融」;交領成矩,象徵著「地道方正」;腰間的衣帶象徵著做人要平衡中正;上衣由四片剪裁而成,代表一年四季;下擺有十二片,取意一年十二個月。因此人穿上了深衣,不但應了天時地利人和,在進退行走之間還要想到為人的權衡中正,順應四時的起居習慣,這樣人就和大自然融合起來了。

由此可見,優雅博大、古樸自然的漢服外表融合了敬天地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不僅僅是「漂亮」或「美麗」所能涵蓋得了的。

中國自古以來,一朝文化一朝服飾。朝代更迭演變的歷史長河裡,漢服也隨之異彩紛呈。秦漢服飾特點注重古樸莊重,大唐服飾則華貴富麗,宋朝服飾娟秀精巧,明朝服飾高雅堂皇。但都主要具備交領右衽,袖寬且長,以繩帶扎結取代扣子的漢服特徵。

站內相關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