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裡,人們嚮往美好的生活,憧憬美好的婚姻,但發現婚姻越來越脆弱,離婚率高攀不下。人們在痛苦中之餘,常常會思考婚姻的真諦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夫妻相處之道?
婚姻的三層內涵
在西方文明裡,傳統結婚儀式要求雙方共同在教堂裡,對著信仰的神立下婚姻誓約,得到神的證明:不論順境或是逆境,富有或貧窮,健康或疾病,始終不離不棄,忠於對方,愛她(他)、安慰她(他)、尊重她(他)、保護她(他),像愛自己一樣,直到生命終結。
而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婚姻需要經歷相親,訂親,迎娶等過程與儀式,在洞房正式成為夫妻之前,需要拜天地,拜父母,要得到天地父母的承認,然後在漫漫的一生裡兌現:「百年之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敬如賓、相濡以沫」。
可以看出,無論東西方文明,對於婚姻的本質要求是一致的,可謂異曲同工。其中,至少有三層內涵:其一,結婚需要得到神或天地父母的認可;其二,用一生的時間信守由神見證的自己立下的誓約;其三,雙方以家庭整體的形式來演繹不同角色的責任與道義,了結或續啟生命的緣分。
這種夫妻整體的責任與道義,用中國傳統文化的語言來說,就是夫妻的恩與義。那麼,這種恩與義,古人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我們不妨看看下面的故事。
晏子不棄老妻
晏嬰,又稱晏子,春秋時期著名齊國上大夫,內輔國政,對外外交靈活又堅持原則,出使不受辱。齊景公當政時期,晏子深受景公器重。
一天,齊景公到晏子家中做客,喝到盡興的時候,景公正巧看到晏子的妻子,便向晏子問道:「剛才那位是先生的妻子嗎?」
晏子答道:「是的。」景公笑著說:「嘻,又老又丑啊!寡人有個女兒,年輕貌美,不如嫁給先生吧。」
晏子聽後,恭謹地站起來,離開坐席,向景公作禮道:「回君上,如今臣下的妻子雖然又老又丑,但臣下與她共同生活在一起已經很久了,自然也見過她年輕美麗的時候。而且為人妻的,本以青春託付一生至年老,美貌託付到衰丑。妻子在年輕姣好的時候,將終身託付給我,我納聘迎娶接納了,跟臣一起這麼多年,君王雖然現有榮賜,可晏嬰豈能違背她年輕時對臣的託付呢?」
於是,晏子又拜了兩拜,委婉辭謝了景公。景公見晏嬰如此重視夫妻之義,便也不再提及此事。
當時,齊國有個田氏家族,首領叫田無宇,史稱陳桓子、田桓子。有一次,田無宇勸晏子休掉老妻,晏子說:「晏嬰聽說,休掉年老的妻子稱為亂;納娶年少的美妾稱為淫;見色忘義,處富貴就背棄倫常稱為逆道。晏嬰怎麼可以有淫亂的行為,不顧倫理,逆反古人之道呢?」
有人稱讚說:晏子為臣,忠君愛民,晏子為人,德高堪欽,儉樸廉潔,仁義禮信,孔子贊之,行為恭敏。
唐朝尉遲恭富貴不易妻
尉遲恭(585年-658年),字敬德,唐朝名將,封鄂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獲贈司徒兼并州都督,諡忠武,賜陪葬昭陵。使用的兵器是雌雄雙鞭和龜背駝龍槍,座騎是踏雪烏騅馬。傳說中的尉遲恭性情剛烈,面如黑炭,武藝高強,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愛。
《資治通鑑》記載了唐太宗與尉遲恭的一段對話。「朕欲以女妻卿,何如?」尉遲敬德叩謝道:「臣妻雖鄙陋,相與共貧賤久矣。臣雖不學,聞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願也。」(《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五》)
唐太宗說:「朕想要將女兒許配給你,你意下如何?」尉遲恭叩頭辭謝說:「我的妻子雖然出身低微,但與我同甘共苦好多年,我雖然才疏學淺,但也聽說過:古人富貴了,不換妻子。娶公主一事並非我的本願。」
說完便叩頭堅辭。唐太宗不但不生氣,對於尉遲恭珍視糟糠之表現非常的嘉許,也打消了將公主嫁給尉遲恭的念頭了。
宋代劉庭式不棄盲妻
宋代蘇軾曾於元豐六年(1083年)作散文《書劉庭式事》,記友人密州通判劉庭式的故事。
當初劉庭式未及第時,議娶鄉人之女,尚未行納幣之禮。庭式及第後,此女因疾雙目皆盲。女家不敢重提舊事,勸庭式納娶另一個女兒。然而劉庭式不負前言,娶盲女,與之偕老。盲女死後,庭式逾年不肯再娶。
蘇軾聽說此事,與劉庭式有段對白。蘇軾問:「哀生於愛,愛生於色。你娶了盲女,與之偕老,是為了『義』。然而愛從何生,哀痛從何處來呢?」庭式回答:「我若因色而生愛,因愛而生哀,那麼色總有衰竭,愛和哀也就都忘卻了。是不是街市上倚門賣笑,以眼目挑動者都可以娶為妻子了?」
蘇軾深感其言,說:「你將來是功名富貴人啊。」蘇軾又對其他人說:「庭式若不富貴,也會得道。」後來果然聽說,劉庭式在廬山中,「監太平觀,面目奕奕有紫光,步上下峻坂往復六十里如飛,絕粒不食已數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