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世代恩親」流傳與知恩圖報
孔府簡介
在孔子的故鄉山東省曲阜市,有一條古老的街道叫闕裡街,街盡頭是臨街的一片宮殿式的建築群,座北朝南,三啟六扇鑲紅邊的黑漆大門,粉白照壁,門前一對精雕石獅子,門板鑲嵌狻猊神獸,門額是「聖府」豎匾,兩側金字楹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這裡就是孔子嫡孫長支、歷代衍聖公居住的地方──孔府。
孔府始建於宋朝寶元元年(1038年),後又稱衍聖公府。在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弘治十六年(1503年)及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孔府得到重建或擴建。文革時遭紅衛兵嚴重破壞。
孔府的東側,一牆之隔便是佔地三百多畝的孔廟。孔廟氣勢宏偉,古木參天,碑碣如林,廳、堂、殿、廡四百六十六間,在正殿大成殿前的平台上,圍著曲曲折折的漢自玉欄桿,雙層飛簷下有十根龍柱,鏤空雕刻,功力極深,在陽光照耀下只見龍飛而不見石柱,連北京故宮龍柱也不能媲美,真可謂金碧輝煌。據說每當皇帝來此出巡,十根龍柱都要用黃綢包裹,以免引起皇帝忌諱。
孔府的北面是三里多長古柏森森的林道,穿過林道,就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墓地──孔林。這是中國面積最大、歷史最久,也是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和人造園林。四週林牆長達十五華裡,佔地三千多畝。
孔府,孔林,孔廟合稱「三孔」。在過去,孔林,孔廟都屬於孔府,「三孔」由孔府統一管理。
孔府「世代恩親」的故事
那是在後唐五代之時,兵荒馬亂,孔府又遠離朝廷,斷了恩賞。孔子第四十二代孫孔光嗣靠在當地做個泗水令,支撐門戶。
孔府有個當差原叫劉末,後來進孔府,改名叫孔末。孔末見時局動盪,就起了篡位奪權的野心,在一天夜裡把孔光嗣殺了。為斬草除根,又追到乳母張媽媽那裡,要殺孔光嗣的兒子孔仁玉。張媽媽有個兒子和孔仁玉年齡相仿,她聽說孔末追來了,就脫下孔仁玉的衣服給兒子穿上,眼睜睜地看著兒子被孔末殺害了。
孔末以為萬事大吉,打道回府,奪了大印、令箭,自薦襲爵,以孔子後裔自居,做孔府的主人去了。在那個亂世年頭,孔氏族人都是敢怒不敢言,就這樣過了十多年。
這十多年裡,孔仁玉改名換姓,和張媽媽以母子相稱。19歲那年,孔仁玉赴京趕考,被選為太學生,乘機向當時的皇上唐明宗奏明孔末亂孔的真相,明宗派人查辦,判了孔末死罪,讓孔仁玉回曲阜襲爵,險些斷宗的孔子世家終於得以中興。
孔仁玉為報答張媽媽捨子救命和養育之恩,奏准皇上,認張家為「世代恩親」——張家的世世代代都是孔府世世代代的恩人。從此,孔府上下都尊稱張媽媽為「姥姥」,這「姥姥」就成了她的官稱。孔仁玉還授給張姥姥一根楷木做成的龍頭拐杖,可以用它來管教孔府衍聖公的一品夫人。張姥姥死後,「姥姥」的官稱和龍頭拐杖就由她的長房兒媳繼承,世代相傳。
據生活在韓國的孔子的77代孫孔德懋女士講,她小時候還見過那一代的民國時期孔府中的「張姥姥」形象: 五十來歲,粗布褲褂,緊扎著肥大的褲腿腳,一雙小腳,挎著個竹籃子。臨走時,竹籃裡還要裝滿兩樣食物:饃饃、酒。一個安分知足的賢惠的農家婦人。
「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一直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傳統美德。孔府世家險些斷宗最終得以流傳的故事,為這一美德添加了具體而形象的內涵,同時還告訴我們「善有善報」的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