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作者:魏徵)
何为“疏”?
文章体裁为“疏”,是古代人臣向君王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古称奏,自汉以来,或称上疏。旧属奏议类,现在为应用文之上行公文。文章以“十思”进疏,透过古代帝王殷忧道著,功成德衰之缘故,说明思国之安者,特别是皇帝(人君),必积其德义及弘德保功的十种方法。
写作特点赏析
该文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难度可想而知。但文中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
生活中的常识,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做“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对同一个问题,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文中把比喻融入推理,起到生动、直观的效果。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来写,这篇奏疏虽然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注解
1. 长(zhǎng):生长。
2. 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3. 浚(jùn):疏通,挖深。通“濬”,疏通水道。
4. 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5. 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 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7. 域中:指天地之间。
8. 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9. 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 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 殷忧:深忧。
12. 实:的确。
13. 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14. 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15. 吴越为一体:(只要彼此竭诚相待)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胡,指北方;越,指南方。
16. 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17. 董:督责。
18. 振:通“震”,震慑。
19. 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20. 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 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22. 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3. 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4. 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
25. 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
26. 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27. 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虚。牧,约束。
28. 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29. 盘游:游乐,打猎取乐。
30. 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31. 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32. 虑壅(yōng)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33. 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
34. 正身以黜(chù)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
35. 宏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36. 简:选拔。
37. 效:献出。
38. 争驰:争相奔走效力
39. 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40. 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41. 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要句解析
1要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语译:我听说树木要长得高大,一定要巩固它的根本;要水流得长远,一定要挖深它的水源;要使国家安定,国君一定要积存道德仁义。句旨:喻安国当积德义。
2要句: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语译:君主担当帝位的重任,居于天下最大的帝王之位,将使他的地位高到和天一般的高,才能永久保持着无穷的福祉。句旨:国君身处高位,宜力求美善与治世。
3要句: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语译:历代所有的君王,承受上天伟大的使命,统治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在艰苦的时候道义显著,但到了成功之后德业就衰微了。有好的开始的人实在很多,但是能够有好结果的实在很少。句旨:有始有终方能成德。
4要句: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语译:能尽诚心待人,虽是像北胡和南越那样疏远的人,也能和我们合为一体;如果傲慢待人,就是骨肉至亲的人,也会变成漠不相关的路人。句旨:劝唐太宗以诚待人,诚则远来,傲则亲离。
5要句: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茍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语译:即使用严刑去督导人民,用威势来震慑他们,最后只能使人茍且免于刑罚,
却不能使人们心存仁心;表面上虽然恭顺,可是内心并不顺服。
句旨:严刑峻法不足以服民心,为政当竭诚积德。意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6要句:怨不在大,可畏为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语译:怨恨不在大,可怕的是民心的向背,人民能拥戴国君,也能推翻国君;好像水,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所以应该特别慎,又好像用腐烂的绳索驾御飞奔的马车,难道可以疏忽吗?句旨:民心向背为国家兴亡所系,治国者当以民为本。
7要句: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语译:顾念自己因地位高或有危险时,就要想到谦虚来修养自己的德性;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居处低下而能容纳百川。句旨:人君当谦冲自养,乃能包容万方。
8要句: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语译:选择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善言而听从他,那么聪明的,就能献出他所有的计谋,勇敢的人就能献出他所有的力气,有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尽力表现他的忠心。句旨:知人善用,则人能尽其才。
9要句: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语译:可以享受游憩的快乐,可以养成赤松子王子乔那样的长寿,弹弹琴,垂着衣裳,拱着手,不用说话,一切教化就自然能施行推展。句旨:无为而治。
赏析深究
其一
疏,是臣下向君王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以议事论理为主。臣下据事论理,或据理论事,不但要直陈己见、分析透彻,而且要为人君悦纳,可见此事的不容易。
这篇谏书的主旨是劝谏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谏君须委婉,因此魏徵用“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个对偶句法的比喻作为开头,再以“思”字切入主题,说明“积其德义”对于安定国家的重要。为了说理充分,作者又从反面加以强调。这样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文气充沛。
第二段,魏徵引述历史教训:历来人君治国,往往不思“德义”,危及国本,终而葬送天下。而“载舟覆舟”、“奔车朽索”两个深切的比喻,务使太宗体悟“得民者昌,失民者亡”的道理。于是,水到渠成地展开末段正面的劝谏,进而具体陈论施政要道之内容-十思。
“十思”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而在“十思”中,魏徵规劝太宗,要做到知足知止、谦冲包容、节游勤政、纳谏黜恶,正赏明罚。强调人君仅需知人善任,多行仁政,自然就可“垂拱而治”了。此篇奏疏理切辞约,言简意,实为谏喻之上品,论文之佳作!
其二
疏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意见的文体,多数的奏疏大多是例行公文,像魏徵这篇充满深刻的思想内容,语言精美的奏疏是不多见的。此文写于贞观十一年(西元六三七年),作者看到唐朝经过治理后,国强民富,百姓安居乐业,同时也渐渐开始骄傲起来,魏徵十分担忧。因此写这篇“谏疏”来提醒唐太宗。
魏徵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以及主张纳谏、任贤、爱惜民力等等,不仅在当时理名言,即使在今天也有借鉴的价值。
作者为了使自己的主张容易被唐太宗接受,所以在写这篇奏疏时,注意句式的整齐,行文以排比句与对偶句为主,且适度穿插了长短散句,给人以整齐的美感,又不拘于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富于节奏美感。
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先举“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相比喻,从而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先设置两个形象和哲理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作者开头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则很难吸引对方,使人理解信服。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要浅显通俗,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排喻的方法开头后,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从而进一步强调其政治理念。使用的言辞尖锐,以反诘法提醒对方。并指出,所列举的比喻和叙说是连愚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一个英明的圣哲呢?然后作者明确地向太宗指出,做为一国之主的帝王,身负重任,就要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尽量避免奢侈,要提倡节俭。否则就会做出像伐根而求树茂,塞水而望流长一样的愚蠢事。在文章结构上前呼后应,环环紧扣,充分表达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
第二段从“居安思危”的反面,“纵情以傲物”所造成的危害来具体地说明中心论点。先正面指出打江山容易的原因,是因在战时容易做到“积其德义”、“竭诚待下”。又进一步指出,如果不“居安思危”,就会出现众叛亲离、人心不服,甚至推翻皇帝的危险局面,这就说明了只有“居安思危”才能保得住国家。魏徵在此段文章中述历史教训,提醒唐太宗:想要巩固政权,必须取得民心。过去的帝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是个普通的定律。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由于他们不能居安思危,而又“纵情傲物”的缘故。结合具体分析,引用了古圣先贤“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等至理名言,要太宗谦虚谨慎和争取民心。这样反复开导,可谓耐心说服,作为谏官克尽其职责,文章层层深入,进而引出具体建议“十思”。
“十思”的建议,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而在“十思”之中,每两项可以合成一点。一、二项强调要知足自止,不要扰民。三、四项强调谦冲包容,广征意见。五、六项强调节游勤政,慎始慎终。七、八项强调虚心纳下,正身黜恶。九、十项强调赏罚公正。这些落实到国事上就是知人善任。“十思”角度不同,却有主线贯穿,作者说“总此十思,弘兹九德”,则文武百官得以并用,国君就可“垂拱而治”了。不但国家得到了治理,而且做皇帝的也不必劳神苦思,代百官司职。这就与第二段所论述的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而产生的众叛亲离、人心不服,甚至可能推翻皇帝的危险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说第二段是恐吓,这里即是利诱。这样,文章不但论点深刻,论证也很严密,自有很强的说服力。
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论证的方法却灵活多样,有正反对比,有引用,也有比喻。例如文章开头用“木之长”、“源之远”比喻“国之安”;以“固其根本”、“浚其泉源”比喻“积其德义”,形象具体贴切,很能说服听者,令人深思。又如“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寥寥数语,揭示载舟之水的深邃道理,发人深省。文中的引用论证十分凸出。大量引用或化用古人的文句,例如“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出自尚书,“载舟覆舟”出于荀子,“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化用老子,“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引用易经“卑以自牧”。老子、尚书、易经都是经典著作,文章引用这些著作,无疑增强了说服力。
在修辞方面,本文采用大量的排比与对偶句来加强气势。文章开头三句,及第二段的“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等等,或两两相对,意思相左;或文意一贯而成流水对,都显得气势充沛,说理逶澈。文章最后一段几乎是由两组排比句组成:先是十个排比句说出“十思”,然后就用四个排比句从“智者”、“勇者”、“仁者”、“信者”的态度来说明“十思”的结果,气势磅礴,感染力极强。过去的帝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是个普遍定律。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由于他们不能居安思危,而又“纵情傲物”的缘故。结合具体分析,引用了古圣先贤“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等至理名言,要太宗谦虚谨慎和争取民心。这样反复开导,可谓耐心说服,作为谏官克尽其责,文章层层深入,进而引出具体建议 “十思”。
译文
臣听说:希望树木长得高大,必先稳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流流得长远,必先深治它的泉源;想要国家安定,必先累积德义。泉源不深却希望河流流得长远,根不稳固却希望树木长得高大。德义不笃厚却要国家安定,臣虽是愚笨的人,也知道不可能,何况是明智的人呢?天子居人君的重位,领有天下的疆域,就该累积德义如天一般高,才能长保无穷的福祉。若不知居安思危,用节俭戒除奢华,德义不笃厚,情感不能克制欲望;这好比砍伐树根希望树木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河流长远一样啊!
(古代)历代所有君王,承奉上天伟大的使命,没有不在艰苦时道德显著,功成之后道德衰落;能有好开始的人实在很多,能保持到底的人却很少。难道得天下容易,保有天下反而困难吗?从前取得天下有余力,如今保有天下却力量不够,为什么呢?艰苦时,必定竭尽诚心对待属下;得志后,就放纵情欲傲慢待人。竭诚待人即使北胡南越关系疏远的人也将休戚与共,傲慢待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成为路。即使用严刑来匡正,用威势来吓止,结果人民只知苟且免于犯罪却不存有仁心,表面恭顺而内心却不诚服。可怕的不是民怨的大小,而是民心的向背;就好比水能承载舟船也能翻覆舟船一样,所以应该特别谨慎;又好比用腐朽的绳索来驾糊狂奔的马车,怎能疏忽呢?
做国君的人,如果见到嘉欢的事物,就该想到知足来警戒自己;打算有所作为,硍应想到适可而止来安定人民;担心位高势危,就该想到谦虚自我修养;惧怕自满骄傲,就该想到江海居下才能容纳百川;嘉欢田猎,就该想到以三次驱射为限度;忧惧松懈怠慢,就该想到有始有终;顾虑耳目蔽塞,就该想到虚心接纳臣民的意见;担心奸邪进谗,就该想到端正己身以斥退恶人;施恩时,就该想到不要因一时高兴而胡乱奖赏;行罚时,就该想到不要因一时恼怒而乱用刑戮。综合这十思的工夫,是用来弘扬上述众多的德行。选拔有才的人而重用他,择取良善的话而听从它;那么智者施展他的谋略,勇者竭尽他的才力,仁者传布他的恩惠,信者献出他的忠诚。文武百官争页效命,君臣之间相安无事,可以享受逸游的乐趣,可以怡养赤松子、王子乔般的高寿,悠闲弹琴、垂着衣裳拱者双手,不必多言硍能治化天下。何必劳苦自己的精神,代替属下管理职务,劳碌灵敏明亮的耳目,损害清静无为的至道呢?
相关成语
纵情傲物-任性傲慢的待人。
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御飞奔的马车。喻事情危险。
鸣琴垂拱-言无为而治
松乔之寿-指人享有高寿。
谦冲自牧-谦虚冲和,来修养自己的德性。
居安思危:居,处于,处在;思,想,考虑。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载舟覆舟:载,承载;覆,颠覆。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择善而从:从,追随,引申为学习。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善始善终:做事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来称赞帝王无为而治。
戒奢以俭:戒,戒除;奢,奢侈;俭,节俭。用节俭来消除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