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中国龙文化

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无所不在。通常,龙被认为是吉祥神兽之一,是掌管人间天气降雨的神灵。《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龙文化的踪迹

带有龙字的地名、江河名称就数以千计;在雕塑绘画等艺术品甚至日常生活中,也有龙的踪迹:正月十五要舞龙灯,五月端午要赛龙船,二月初二被称为“龙抬头”;十二生肖里有属龙的,新年名称里也有龙年,过龙年时大家往往会祝福:龙年吉祥;中国人结婚时要祝福“龙凤吉祥”,对孩子则是“望子成龙”……

在各种历史典籍中,龙的故事与传说更比比皆是。《史记》中记载,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带领百姓铸成了一只很大的铜鼎,当铜鼎在荆山脚下立起来时,有龙垂下龙须迎黄帝升天。黄帝骑上龙背,而群臣无法跟随,只能抱着拉断的龙须哭泣。

中国古人以龙为尊,帝王自称“真龙天子”。但传说中也有祸害人的恶龙,所以也不乏屠龙、斗龙的记载,如女娲杀黑龙、大禹斩蠢龙、李冰父子伏孽龙、周处除蛟龙等等。

在中国古代各地方乡县志,甚至各朝正史之中,还记载着有人亲眼目睹龙的事件。这里仅举一例:据《晋书》记载,东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四月,有黑白两条龙出现在龙山。燕王亲率朝臣在距离龙二百余步的地方观看,回宫后随即颁令大赦天下,将新建宫殿命名为和龙宫,并在龙山上建了一间龙翔佛寺。

龙的形象

宋人罗愿为《尔雅》所作的补充《尔雅翼》中有“释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同为宋人的书画鉴赏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也表达了类同的观点。

《本草纲目·翼》记载:“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概述了龙的特点:“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

真实的坠龙事件

在近代也有类似的故事发生。1934年夏,位于中国东北的营口地区发生了神秘的坠龙事件。

据目击者的描述,龙的长相与图画中的龙一模一样。此龙坠地之后显得相当虚弱,在地上痛苦地挣扎,眼睛睁不开,尾巴绻著。龙离开水之后,身体越来越干,开始腐烂生蛆。当时老百姓普遍认为龙是吉祥之物,大伙儿都想帮这条龙尽快回到天上去。有的人用草席给龙搭凉棚,有的则往龙身上浇水,避免龙身体变干,还有许多僧人道士在龙身边作法超度。照顾龙的行动不间断地持续著,直到连续数日暴雨过后,这只龙突然间神秘消失了。

然而过了二十几天,这只龙的尸骸(仅残存骨架与少数腐肉),出现在辽河口十公里处的芦苇丛中,并发出强烈的臭味。这个事件发生后,引起很大的轰动,人们都热烈地议论著。

当时,营口当地一家非常有名的报纸《盛京时报》配图报道了此事,题目为《蛟类涸毙》。紧接着连续数日,当地报纸又发表了相关的连续报道,当时的营口水产专家判定此物为龙的一种。

东北三省的好奇者还纷纷乘火车到营口观看龙骨,以一饱眼福。从而造成当年往返营口的火车票异常紧张,票价竟然由此上浮。

《营口市志》和《营口史话》都记载了该事件。

坠龙之目击者

家住辽宁营口的八旬老人孙正仁,当年还是小孩,曾经到现场围观,亲眼目睹该龙尸骸,并保留其中的五块龙骨。2004年6月16日,他把自己珍藏的龙骨捐献出来,希望研究人员能深入地对龙骨进行分析与研究,大陆媒体还报道了此事。

通常,龙被认为是吉祥神兽之一,是掌管人间天气降雨的神灵。孙正仁老人认为当年看到的就是传说的龙,而且认为此条龙可能是因为作恶而遭到了天谴。

“敬天敬神”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也是中国传统新年的重要内容之一。过大年时,古人们会首先发愿,向神保证自己要如何做好人,从而希望能得到上天的庇佑,因为古人相信善恶有报,认为善良的人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吉祥安康。◇

站内相关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