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中国文明的代名词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中国又被往往称为“华夏”。《左传·定公十年》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因此,“华夏”二字的含义与汉服直接相关。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汉服演变成为华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汉服不是指“汉朝服饰”,而是指中国汉族传统服饰与礼仪。
汉服的最主要特色
汉服最主要的特色是袖宽且长,交领右衽,以绳带扎结取代扣子。《史记》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至夏、商及周,中国的衣冠制度基本上已经发展成熟,衣服渐渐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
“上衣下裳”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上衣代表天,下裳代表地,象征着天人合一。《易经·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为了表示尊重传统,后世的最高级别礼服一直是上衣下裳制的。
深衣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出现了衣裳连成一体的“深衣”。深衣宽大的衣袖呈圆弧状,象征着“天道圆融”;交领成矩,象征着“地道方正”;腰间的衣带象征着做人要平衡中正;上衣由四片剪裁而成,代表一年四季;下摆有十二片,取意一年十二个月。因此人穿上了深衣,不但应了天时地利人和,在进退行走之间还要想到为人的权衡中正,顺应四时的起居习惯,这样人就和大自然融合起来了。
由此可见,优雅博大、古朴自然的汉服外表融合了敬天地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漂亮”或“美丽”所能涵盖得了的。
中国自古以来,一朝文化一朝服饰。朝代更迭演变的历史长河里,汉服也随之异彩纷呈。秦汉服饰特点注重古朴庄重,大唐服饰则华贵富丽,宋朝服饰娟秀精巧,明朝服饰高雅堂皇。但都主要具备交领右衽,袖宽且长,以绳带扎结取代扣子的汉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