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向往美好的生活,憧憬美好的婚姻,但发现婚姻越来越脆弱,离婚率高攀不下。人们在痛苦中之余,常常会思考婚姻的真谛是什么?到底什么才是夫妻相处之道?
婚姻的三层内涵
在西方文明里,传统结婚仪式要求双方共同在教堂里,对着信仰的神立下婚姻誓约,得到神的证明:不论顺境或是逆境,富有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始终不离不弃,忠于对方,爱她(他)、安慰她(他)、尊重她(他)、保护她(他),像爱自己一样,直到生命终结。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婚姻需要经历相亲,订亲,迎娶等过程与仪式,在洞房正式成为夫妻之前,需要拜天地,拜父母,要得到天地父母的承认,然后在漫漫的一生里兑现:“百年之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敬如宾、相濡以沫”。
可以看出,无论东西方文明,对于婚姻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可谓异曲同工。其中,至少有三层内涵:其一,结婚需要得到神或天地父母的认可;其二,用一生的时间信守由神见证的自己立下的誓约;其三,双方以家庭整体的形式来演绎不同角色的责任与道义,了结或续启生命的缘分。
这种夫妻整体的责任与道义,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来说,就是夫妻的恩与义。那么,这种恩与义,古人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故事。
晏子不弃老妻
晏婴,又称晏子,春秋时期著名齐国上大夫,内辅国政,对外外交灵活又坚持原则,出使不受辱。齐景公当政时期,晏子深受景公器重。
一天,齐景公到晏子家中做客,喝到尽兴的时候,景公正巧看到晏子的妻子,便向晏子问道:“刚才那位是先生的妻子吗?”
晏子答道:“是的。”景公笑着说:“嘻,又老又丑啊!寡人有个女儿,年轻貌美,不如嫁给先生吧。”
晏子听后,恭谨地站起来,离开坐席,向景公作礼道:“回君上,如今臣下的妻子虽然又老又丑,但臣下与她共同生活在一起已经很久了,自然也见过她年轻美丽的时候。而且为人妻的,本以青春托付一生至年老,美貌托付到衰丑。妻子在年轻姣好的时候,将终身托付给我,我纳聘迎娶接纳了,跟臣一起这么多年,君王虽然现有荣赐,可晏婴岂能违背她年轻时对臣的托付呢?”
于是,晏子又拜了两拜,委婉辞谢了景公。景公见晏婴如此重视夫妻之义,便也不再提及此事。
当时,齐国有个田氏家族,首领叫田无宇,史称陈桓子、田桓子。有一次,田无宇劝晏子休掉老妻,晏子说:“晏婴听说,休掉年老的妻子称为乱;纳娶年少的美妾称为淫;见色忘义,处富贵就背弃伦常称为逆道。晏婴怎么可以有淫乱的行为,不顾伦理,逆反古人之道呢?”
有人称赞说:晏子为臣,忠君爱民,晏子为人,德高堪钦,俭朴廉洁,仁义礼信,孔子赞之,行为恭敏。
唐朝尉迟恭富贵不易妻
尉迟恭(585年-658年),字敬德,唐朝名将,封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获赠司徒兼并州都督,谥忠武,赐陪葬昭陵。使用的兵器是雌雄双鞭和龟背驼龙枪,座骑是踏雪乌骓马。传说中的尉迟恭性情刚烈,面如黑炭,武艺高强,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爱。
《资治通鉴》记载了唐太宗与尉迟恭的一段对话。“朕欲以女妻卿,何如?”尉迟敬德叩谢道:“臣妻虽鄙陋,相与共贫贱久矣。臣虽不学,闻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愿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五》)
唐太宗说:“朕想要将女儿许配给你,你意下如何?”尉迟恭叩头辞谢说:“我的妻子虽然出身低微,但与我同甘共苦好多年,我虽然才疏学浅,但也听说过:古人富贵了,不换妻子。娶公主一事并非我的本愿。”
说完便叩头坚辞。唐太宗不但不生气,对于尉迟恭珍视糟糠之表现非常的嘉许,也打消了将公主嫁给尉迟恭的念头了。
宋代刘庭式不弃盲妻
宋代苏轼曾于元丰六年(1083年)作散文《书刘庭式事》,记友人密州通判刘庭式的故事。
当初刘庭式未及第时,议娶乡人之女,尚未行纳币之礼。庭式及第后,此女因疾双目皆盲。女家不敢重提旧事,劝庭式纳娶另一个女儿。然而刘庭式不负前言,娶盲女,与之偕老。盲女死后,庭式逾年不肯再娶。
苏轼听说此事,与刘庭式有段对白。苏轼问:“哀生于爱,爱生于色。你娶了盲女,与之偕老,是为了‘义’。然而爱从何生,哀痛从何处来呢?”庭式回答:“我若因色而生爱,因爱而生哀,那么色总有衰竭,爱和哀也就都忘却了。是不是街市上倚门卖笑,以眼目挑动者都可以娶为妻子了?”
苏轼深感其言,说:“你将来是功名富贵人啊。”苏轼又对其他人说:“庭式若不富贵,也会得道。”后来果然听说,刘庭式在庐山中,“监太平观,面目奕奕有紫光,步上下峻坂往复六十里如飞,绝粒不食已数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