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中华民族上古时期的传说故事。传说帝尧时,中原大洪水洪水泛滥成灾,百姓愁苦不堪。帝尧任命鲧治理洪水,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
疏通九河的智慧
帝舜因鲧治水不利而放逐鲧于羽山。《尚书舜典》中写道:“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舜帝在处置四凶时,将鲧流放到羽山。鲧治水不利,舜又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
禹立即与契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总结其父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用水利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九河,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
大禹大禹,伟大的禹
大禹亲自率领老百姓量测地形,餐风露宿,翻山越岭,淌河过川,疏通河道,很辛苦,但禹坚韧不拔,坚持不懈。据说,他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儿子,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没有进家门。后来,当大禹第三次经过家门的时候,儿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大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进家门。
经过了十三年辛苦治理,终于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大禹整治黄河水患有功,舜禅让而继帝位。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大禹治水的史籍记载
记载大禹治水事迹的古籍最早可推见《尚书》、《诗经》。在青铜器《齐侯钟》铭文中,则有“咸有九州,处琙之堵”;在《秦公簋》和《秦公钟》铭文中,也都出现过禹的名字。
《史记·夏本纪第二》对禹从出生、治水经历,一直写到“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其间固然大量引用了先秦古籍中有关大禹治水的传说,但司马迁作为一个治学严谨的史学家,在《夏本纪》中专门化笔墨写到禹死后的所葬之处,并对其地名加以诠释,“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吴越春秋》、《史记》,《竹书纪年》、《越绝书》等,都认定越王世家是禹守陵人之后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则有载“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
史书典籍,无论是《史记》、《尚书》、《诗经》,还是《水经注》、《山海经》、《淮南子》等,均对大禹治水有具体记载与描述。人们熟悉的“三过家门而不入”、“鲤跃龙门”等,也典出大禹。还有神州大地数以十计的禹迹,似乎都在印证著禹的存在与治水事迹的曾经发生。
大禹王碑文
中国湖南长沙市岳麓山禹王碑,在岳麓山云麓峰左侧石壁,面东而立,为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摹拓刻本。
禹王碑高1.84米、宽1.4米,碑文9行,共77个字,每字长宽约0.16米。碑文形如蝌蚪,似篆非篆。明代杨慎曾撰禹王碑释文:“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