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养生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根据道家和中医理论,围绕生命的精气神三宝,形成多层护卫着生命的保护屏障,升华人体身心,抵御防止外邪及疾病侵扰,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或长生之道。

中国传统养生有药补,食补,气补,神补。而且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气补不如神补”。通常,大家能接触和运用的多是药补和食补,颐养精力,气补就不常见了。如果能知道和运用神补的,那简直是罕见了。

何谓精气神三宝?

“精”是人体精微的、维持生命活力的一种基本物质,不仅是血液与“肾精”,还包括人体吃进去的粮食、水等— “水谷精微”近似于精的物质。

“气”也叫“元气”,是生命的本原,是人身的能量之源。气分布于整个身体的场中,不仅仅局限于身躯。人生命的真气精华在人体的丹田部位。所以,中国传统养生比较倾向于要求气沉丹田。

“神”,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知觉行动等外在生命活动,通过眼神、面色、表情、动作、语言等等表现出来。大家熟悉的名词里有三魂七魄等,中国传统文化概括称之为“神”,“元神”。“元神”反应生命的本性,他是神圣、纯真、善良的。人有道德感、有善良的心就是因为人有“元神”的存在。

神的表现与心理状态有关,心胸宽广、精神愉快、无忧无虑,容易有得神的特征,而贪婪妒忌、忧虑猜疑、争名夺利、生气发怒的人,容易有失神的表现。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得神就是身体有元神主宰才能有生机,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失神或无神,是指主宰身体的元神离去了,身体机体失去活力,表现为病情深重,精气不足,或血脉虚弱,正气不足等。

精气神的相互关系

生命三宝不仅代表生命的成分,也显示其层次的高低;“精”是有形的,“气”与“神”是无形的(眼睛看不到);其中,“神”的层次最高,组成粒子最小,能量最大,是人真正的主宰,也叫做“元神”,大体上是人们常说的“灵魂”。

精与气又互相依存,精能化气,气能生精。“精”、“气”、“神”三宝中,“养神”尤其重要。养神的要旨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也就是说,要清心寡欲、看淡名利,不受外物诱惑。

这样才能养护先天真“气”,使“精”与“神”紧密结合,达到真正保养“精”、“气”、“神”的养生最高目标–长生,也就是说重视人的心性及身体修炼。

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道德经》如今已经被世人奉为了道家的经典,其中不少养生的观点。和中医著名经典《黄帝内经》所论的养生和长生之道一起,统称称“黄老之学”。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人一直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淡泊意境。(网络图片)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人一直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淡泊意境。(网络图片)

顺乎自然,祛病延年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源泉,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必须顺乎自然,适应自然变化规律。

少私寡欲,怡淡为上

要求少私念,去贪心,知足常乐。认为追逐荣利,嗜欲无穷,是招灾惹祸之源,伤身损寿之根。

静气致柔,以静为本

老子认为,柔和之气是人体最富生机之气,就像出生婴儿生机盎然,朝气蓬勃,是有利于人体的真元之气。被后世医家称为元气,指导著养生理论,演化成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道家气功基础。《黄帝内经》也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这些蕴藏着很深刻智慧的道理,两千多年来不仅一直成为道家养生的指导思想,而且传统医学也广泛接受,逐发展成为中国独特的“中医养生之道”。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