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悔銘》奇文賞析,讀懂它,可能就不用後悔了

六悔銘》作者是北宋名相寇準,全文僅42個字,易學易記,提綱挈領般道出人的生命旅途中需要正視和正面對待的幾大問題。如果在小孩幾歲童蒙教育之時,能接受這樣的理念,相信對小孩的教育會打下很好的勵志基礎,是父母經必不可少的經典之作。

對於在人生途中的朋友來說,「六悔銘」的借鑑和勉勵也是很給力的。多少人在總結人生經歷時,審讀這篇勵志奇文,還是感慨不已:要讀懂它-身體力行並不容易,正所謂「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六悔銘》原文

官行私曲,失時悔。
富不儉用,貧時悔。
藝不少學,過時悔。
見事不學,用時悔。
醉發狂言,醒時悔。
安不將息,病時悔。

「銘」及其分類

「銘」是古代文體之一,用於述功紀行或警戒勸勉,文辭精練,有韻,讀來鏗鏘有力;體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與格言頗相似。器物銘文起源甚早,最為人朗朗上口的是商湯時期的盤銘:「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文心雕龍」書中說:「銘者,名也,觀器必名焉。正名審用,貴乎慎德。」古時多刻銘於器物,如鼎銘,盤銘。秦、漢以後,或刻於石,如班固的「封燕然山銘」、張載的「劍閣銘」,一般稱這類為碑銘。有的立石勒刻於某些名山大澤的,稱為山川銘文。有的刻於日常器物或自己的居室上,稱為器物居室銘。其中室銘最有名的,首推劉禹錫的「陋室銘」。劉禹錫運用八十一字,立意新穎,表明自己的志向及修德的方向。有的銘文意在警戒,因置放於座處旁邊,故稱座右銘。

寇準簡介及寫作背景

《六悔銘》的作者寇準,在公元961年出生於書香門第,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宋真宗時被封為萊國公,寇準又成為寇萊公。寇準出生後不久,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但就這樣的貧寒環境,卻造就出一個挽救江山社稷於傾覆中的賢相。

清宮殿藏畫本之寇準像
清宮殿藏畫本之寇準像(公有領域)

寇準在19歲考中進士,是北宋五起五落的傳奇重臣。寇準一生為官清正廉潔,剛直不阿,老成謀國,計廢太子,確保了大宋江山不被落入暴戾之徒之手。在寮國南侵時,他指揮若定,澶淵退敵。他文韜武略,不以去國而喪志,不以位卑而無為。

寇準彪炳史冊的一生才華及處事的智慧,都總結在《六悔銘》裡。在天聖元年閏九月初七(公元1023年10月24日),六十二歲的寇準彌留之際,為後世留下不可估量價值的勵志奇文《六悔銘》。

清朝名臣曾國潘對《六悔銘》推崇備至。

參考理解

(1)官行私曲,失時悔

為官時徇私枉法,利用職權行使不正當的行為,等到失事時才後悔,恐怕為時已晚。許多人抱著濟世救民的志向投身仕途,卻因受不了誘惑走上歧途,實在可悲!

為官者,要心平如秤,不能任意輕重,要心靜如水,不能輕易動搖。不為個人利益或喜或怒,有失偏頗,甚至受賄、包庇、冤獄,置法令於不顧。在其位,謀其政,謀的是國家的政,為的是人民的利。

(2)富不儉用,貧時悔

老話說,「富不過三代」,富貴時不知勤儉持家,終日揮霍無度,把家底敗個一乾二淨,一貧如洗時才悔不當初。富貴時和你一起舟車趁逐的「朋友」,在你貧窮時,早已不見。

做人要懂得居安思危,富貴時不忘勤儉持家的美德。謹記一點,克勤克儉,家業可興,揮霍無度,坐吃山空!

(3)藝不少學,過時悔

不趁著年輕時學一門手藝,等到上了年紀自然就知道後悔了。許多人年輕時無所事事,人到中年仍一事無成,此時才醒悟過來,後悔當初如果用心學一門手藝,也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

年少學藝,事半功倍,而若是在應該學習的時候,懶惰虛度,只會「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別等到垂垂老矣,回首悔恨,「一頭白髮催將去,萬兩黃金換不回。」

(4)見事不學,用時悔

經一事,長一智,社會是學到老的終身大學。正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為人處世,是人一生都在學習的學問。

逢事留心,隨時學習,會讓人更加成熟,而那些犯錯不長記性、遇事就躲在一邊的人,遇到棘手的問題,只能追悔莫及。

(5)醉發狂言,醒時悔

俗話說,酒壯慫人膽。不少人,在酒桌上,狂飲猛拼,看似豪爽,卻在醉酒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胡言亂語,嘔吐遍地,甚至做出難以挽回的事。

第二天酒醒後,回想起昨天的點點滴滴,不禁羞愧難當。要知道,中國人的所謂「酒桌文化」,都是把被灌的人當成傻子看,你又何必自以為海量,爭一時之雄呢?

(6)安不將息,病時悔

平時不注意保養身體,病來如山倒;在疾病中,懺悔自己為什麼不保護身體,可惜病一好轉,就全忘了。這一點在現代人身上尤為突出,許多人為了工作沒日沒夜的加班,也有人醉生夢死,夜不歸宿,結果把身體累垮了。

現在拿身體換金錢,日後用再多的金錢也換不回健康的身體。名利的計較、瑣碎的操勞,到頭來,哪比得上身體健康的重要,要知道,生死大事要比這些追名逐利的奔波勞碌重要得多。

人生在世,很難做到無怨無悔。遺憾沒有考到心意的學校,遺憾沒有堅持最初的夢想……在遺憾之餘,你是否真正的拷問過自己的內心: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什麼才是發於本心?

人不能因為後悔而停滯不前,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面對未來的生活。

為什麼說讀懂《六悔銘》,可能就不用後悔?

寇準彌留之際留給後世的《六悔銘》,那是他一生才華及智慧的總結。透過通俗的文字表面,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內涵。

首先,它涵蓋了少年立志學習,立身處世,做事,行使權力,福而守儉,不貪食色,養生等人生各個階段重要的方方面面。銘文之意在於人生警戒,如果一生身體力行,即使沒有機遇像寇準那樣文韜武略和彪炳史冊,最起碼也將是堅守傳統、品格高尚的有用之才,在社會大洪流大生態圈中,不做壞事,更可能是起到良性的作用,於人於己,於國於民都有裨益。也就是說,不枉此生。

當一個人的品格心智在社會洪流中能不隨波逐流,反而在磨練中昇華,堅守傳統,這不就是「不修道已在道中」了嗎?如果更多的人從《六悔銘》得到啟迪,成為傳統的品格高尚的人,眾志成牆,整個社會的道德觀念和社會風氣向良好方向發展,這是超出個人勵志範圍的大好事。

那麼,歷史一朝一代的延續,人生在世,克己勵志,堅守傳統,到底為了什麼?

因為有了那樣累世積累的基礎,在大法洪傳的時候,就能得法得救。李洪志先生在《为什么会有人类》中揭示謎底:「人来世是为了得救,是为了等创世主救回天国世界才来当人的,等待中生生世世都在积累功德,这也是人轮回转生的目地」。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