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溯源故事:神农尝百草
中国传统文化里,许多文化的起源都来自神传文明,各种大的发明或发现都是由具有神奇功能神通的人传出,教化给人类。传统中医史上一位传奇般的人物——神农氏,中国人视他为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守护神,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
神农氏出生
相传,在女娲补天之后,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的太古时候,有熊部落首领少典,有个名叫女登的妃子。女登有一天去华阳的常羊山(即今天的陕西华山)游玩,感应神龙之气而怀孕。后来,在烈山附近生下了神农。所以,神农氏又称烈山氏或连山氏,神农氏的母亲是少典的妃子女登。神农氏因在姜水河畔(即岐水,流经姜氏城)长大,就以姜为姓。所以,今天中国姜姓的族谱里,把神农氏作为中国姜姓的第一人。
说来奇怪,神农刚出生,烈山石洞周围自然出现了九眼井,这九眼井里的水彼此相连,若取其中一眼之水,其它八眼皆会波动起来。人们认为,那是神农氏带来的。 神农氏天生异相,身体是透明的,五脏六腑清晰可见,头上长有不显眼的两只角。生下来第三天就会讲话,第五天就能行走,第七天牙齿长全。
神农尝百草的初衷
在神农尝百草之前,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很难分清。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而且那时候,百姓只靠打猎过日子,附近的飞禽走兽越打越少,猎物少时,人们只好饿肚子,生病了也很难医治。神农氏看着百姓的疾苦,心里甚是难过,于是,便下决心开始尝百草的伟大计划。
神奇的赭鞭
《搜神记》中记载,神农有一条褚红色的神鞭,名为赭鞭,用来抽打百草,可以识别出草药的毒性和温寒属性。《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道:“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据说当神农在深山遇到茂盛的草木时,就用神鞭抽打,直到打出津液;然后他再亲口尝一尝,便可知道其性味。
神农在山野之间采集各种草木的花、实、根、叶,细心的观察形状,仔细的品尝味道,并体会服食之后的感受。这些药物,有的酸,有的甜,有的苦,有的辣;吃下去以后,有的使人寒冷,有的令人燥热,有的清凉爽口,有的温润滋养;有的能止痛,有的能消肿,有的使人呕吐、腹泻,也有的让人精力倍增,甚至还有的具有强烈的毒性,服食之后,痛苦难当。即使是经常会遇到可怕的毒性草药,甚至威胁生命,神农氏依然抱着为民除病的信念,没有一刻耽搁的采摘、服食、品尝和记录。
神农氏天生“水晶肚”
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的见吃进去的东西。所以可以看到吃进去的东西是如何起作用的。在尝百草时,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什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
四川民间一直有这样的传说,说神农尝百草,能食用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用作药用;不能够食用的就放在身体的右边袋子里,提醒人们注意不可以食用。据说后来,神农尝到一种断肠草而辞世。其传说在《淮南子‧修务训》可以找到佐证,书中记述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黑暗传》中亦明确写道:“神农尝草遇毒药,腹中疼痛不安宁,急速尝服解毒药,识破七十二毒神。要害神农有道君,神农判出众姓名,七十二逃了生,三十六种还阳草,神农采回救黎民,毒神逃进深山林。至今良药平地广,毒药平地果然稀……”
可以想见,当时的神农氏他踏遍了那里的山山岭岭,为了寻找到可以食用的食物和草药,以进行人工种植,冒着中毒的危险,尝了无数种花草果实。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大家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
神农本草经
神农氏传说最早出现在《易经.系辞》,《庄子》,《世本》,《孟子》等传世先秦文献的记载中。《尸子》也记载了神农氏言行。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己存在神农氏的传说。东汉《白虎通》也承继了神农氏的传说。
东汉王符《潜夫论》记载,神农为一个世代延袭的称号,赤帝魁隗氏,继承了神农称号,被称为炎帝。在《史记》记载中,在黄帝时,神农氏势力衰弱,与黄帝部落融合,成为炎黄子孙的先祖。
在西汉《淮南子》中记载,神农氏为草药医学始祖。这个说法被东汉《世本》、《神农本草经》及唐代司马贞《补三皇本纪》等承继。
神农氏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其中上药120种,可以养生,食之延年益寿;中药120种,可以养性,食之补虚助气;下药125种,可以治病。写成《神农本草经》,后世几千年来中药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神农本草》的基础上。因此,神农氏还被尊为中国的医药之祖,民间称之为“药王菩萨”。
古籍关于“神农氏”的记载
《易经·系辞》:“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白虎通》:“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至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太平御览》引《周书》:“神农耕而作陶。”
《史记·补三皇本纪》:“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世本》:“神农和药济人。”
《淮南子》:“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