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博大胸怀与磊落的良臣魏徵

在中华历史长河里,能够开创天下大治繁华盛世的中国皇帝中,唐太宗李世民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他知人善任,发挥群臣智慧与能力的背后,是他那令人钦佩的博大胸怀。

唐太宗曾有一个千古流芳的比喻,他把自己比作玉石金矿,把大臣比作良工巧匠。那么在唐太宗的人才库中最杰出的当首推敢于犯颜强谏的魏徵。唐太宗曾经这样说:“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就是我的一面镜子。”

磊落的魏徵

魏徵,字玄成,一代名臣,唐朝巨鹿人(今河北省境内),生活于公元580年至公元643年2月11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魏徵性格耿直,谅真坦率,敢于谏诤,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历来都被人臣者推崇和仿效。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谏太宗十思疏》为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是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劝戒书。文章深喻哲理,词锋犀利,发人深省。唐太宗读后大为赞叹,深为魏徵的直言精神所感动。

魏徵少时孤贫,隋末投瓦岗军,李密失败,随其降唐。先为太子(建成)洗马(太子属官,主管经籍图书)。在“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即位,曾严厉责问魏徵:“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回答:“如果李建成早听我的,就不会有如今的下场。臣下为主尽忠,没有过错。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创立了霸业,但之初他还射中过公子小白的带钩呢。”唐太宗对他的耿直十分赏识,随后便委以重任。魏徵历任谏议大夫,秘书监,侍中,左光禄大夫等职,封郑国公。

良臣Vs忠臣

魏徵和唐太宗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典的对白:魏徵说:“臣希望只做良臣而不做忠臣。”唐太宗不解的问道:“忠臣和良臣有不同之处吗?”魏徵回答:“古代尧和舜的臣子稷、契、皋陶,就是良臣;夏桀的臣子关龙逢,殷纣的臣子比干就是忠臣。良臣本身享有美名,君主获得光辉的声誉,子孙相传,国运无穷。忠臣本身遭难被杀,君主落得个昏庸残暴的罪名,国王家灭,只不过取得个空名罢了。这就是良臣和忠臣的区别。”唐太宗听后大加赞赏。

唐太宗的追思和怀念

魏徵去世后,唐太宗曾感叹地对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公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在太极宫中的凌烟阁内,存放着画家阎立本为魏徵、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等二十四人功臣的画像,唐太宗常常到凌烟阁内去看他的画像。有一次,唐太宗情不自禁的做了一首诗,其追思和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劲条逢霜摧美质,
台兴失位夭良臣。
唯当掩泣云台上,
空对余形无复人。

贞观末年,唐太宗亲征辽东,战争异常的艰苦,当班师回朝后,唐太宗曾惆怅的说:“如果魏徵还活着,我会有这一趟辽东之行吗?”

是的,追溯历史,回放奠定唐王朝鼎盛繁荣之基础的长达十七年情景中的铮铮劝戒与智慧,不但唐太宗会深深的追思和怀念那段岁月,整个中华民族都会为这段载誉史册的功德赞叹!

站内相关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