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知恩图报“世代恩亲”的故事

那是在后唐五代之时,兵荒马乱,孔府又远离朝廷,断了恩赏。孔子第四十二代孙孔光嗣靠在当地做个泗水令,支撑门户。

孔府有个当差原叫刘末,后来进孔府,改名叫孔末。孔末见时局动荡,就起了篡位夺权的野心,在一天夜里把孔光嗣杀了。为斩草除根,又追到乳母张妈妈那里,要杀孔光嗣的儿子孔仁玉。张妈妈有个儿子和孔仁玉年龄相仿,她听说孔末追来了,就脱下孔仁玉的衣服给儿子穿上,眼睁睁地看着儿子被孔末杀害了。孔末以为万事大吉,打道回府,夺了大印、令箭,自荐袭爵,以孔子后裔自居,做孔府的主人去了。在那个乱世年头,孔氏族人都是敢怒不敢言,就这样过了十多年。

这十多年里孔仁玉改名换姓,和张妈妈以母子相称。19岁那年,孔仁玉赴京赶考,被选为太学生,乘机向当时的皇上唐明宗奏明孔末乱孔的真相,明宗派人查办,判了孔末死罪,让孔仁玉回曲阜袭爵,险些断宗的孔子世家终于得以中兴。

孔仁玉为报答张妈妈舍子救命和养育之恩,奏准皇上,认张家为“世代恩亲”——张家的世世代代都是孔府世世代代的恩人。从此,孔府上下都尊称张妈妈为“姥姥”,这“姥姥”就成了她的官称。孔仁玉还授给张姥姥一根楷木做成的龙头拐杖,可以用它来管教孔府衍圣公的一品夫人。张姥姥死后,“姥姥”的官称和龙头拐杖就由她的长房儿媳继承,世代相传。据生活在韩国的孔子的77代孙孔德懋女士讲,她小时候还见过那一代的民国时期孔府中的“张姥姥”形象: 五十来岁,粗布裤褂,紧扎著肥大的裤腿脚,一双小脚,挎著个竹篮子。临走时,竹篮里还要装满两样食物:馍馍、酒。一个安分知足的贤惠的农家妇人。

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传统美德。这个故事不仅感人至深,还告诉我们“善有善报”是亘古不变的天理。◇

站内相关推文